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學術演講 & 論壇

首頁 / 學術活動 / 學術演講 & 論壇
::: :::
日期:2022-10-19

講者:褚縈瑩(台北大學歷史系)

講題:行動中的「鄉民」:冷戰脈絡下應用人類學的外一章-祕魯計畫(Cornell-Peru Project)

主持:林果顯(政治大學台史所)

時間:2022年11月18日(五)14:00-16:00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 270104 教室

*會議方式:實體+線上會議

(報名額滿截止,報名成功者將於11月14日(一)前以mail寄送錄取通知)。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jGN8My

 

演講摘要:

過去論及美國人類學知識在冷戰期間美國對外政策影響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通常著眼於人類學者如何協助政府蒐集在地情報,或者參與在美國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各類現代化計畫當中,批判人類學者如何服務於冷戰現代化的戰略下,進一步衍生出的人類學研究倫理問題。

本次演講將以冷戰期間著名的「應用人類學計畫—康乃爾-祕魯計畫」(Cornell-Peru Project)為主要探討案例,首先,脈絡化鄉民研究如何作為冷戰知識體系生產中重要的一環,形構出「守舊的鄉民」/「革命的鄉民」兩種形象。其次進一步分析,非處在美蘇冷戰對抗前線的祕魯,事實上在當時此應用人類學計畫過程中,允許一種跳脫冷戰對立框架的鄉民特質浮現的空間。最後,本文將以該計畫執行者-人類學者Mario C. Vázquez所留存的田野筆記為核心史料,分析在他筆下呈現出來一種具備歷史動態的鄉民形象,超越了當時人類學知識解釋文化變遷、界定鄉民性質的理論框架。

「康乃爾-祕魯計畫」最初無疑地是為了服務冷戰對抗脈絡下的現代化戰略需求而生,但在計畫的操作過程中,卻非預期性地產生出一種新的、關於「如何做」的知識類型。本次演講最後也將觸及,以這份初步研究成果作為參照,對於反觀台灣與拉丁美洲在冷戰時期的農業技術援助和合作交流歷史,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新問題和新方向。

講者簡介:

褚縈瑩,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為冷戰時期人類學史、拉丁美洲原住民運動及農業改革經驗,對於理解人類學知識形成背後的歷史脈絡十分有興趣,傾向將人類學者視為具體的歷史行動者,同時好奇他們與研究對象和田野中的人群如何互動、造成哪些影響。過去多關注安地斯山脈區域,最近興趣則擴展至冷戰時期美國人類學家在台灣進行田野調查的集體經驗與區域差異,以及著手開展台灣與中美洲的農業技術援助合作的歷史重探工作。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